媒體的觀點
「奧修建議每一個人都要靜心,他的靜心技巧是很革命性的,不從靜坐開始,而是從強烈的動作開始,釋放出被壓抑的能量與情緒,之後導入平靜的狀態,靜心就從如此的狀態中開展…。這裡是一個很棒的地方讓人們學習許多許多他所設計的靜心技巧。有游泳靜心、舞蹈靜心、武術靜心、抽煙靜心、走路靜心、呼吸靜心,以及伴侶靜心。」
華盛頓郵報
「出眾不凡的書」
英國,Nicholas Mosley, Daily Telegraph
「他是一位擺脫傳統負擔的大師,一位涵蓋海德格、沙特的成道者,他也支持工業技術、資本主義與性…」
華盛頓郵報
「奧修不斷的出版真的非常棒的心靈文章。這些禪系列的書籍直接且奇幻…他的評論出自無念的空間,突然間迸發出來的洞見以小說般的方式流露其中,使讀者著魔似的留連於驚奇中。任何一個心靈導師會讓媒體這麼惡意的對待,一定是說了一些非常棒的恐怖事件。進入它。」
美國,The Book Reader
「在這些使人著迷的系列演講中奧修講述了許多人類心理歷史──奧秘、性、孩童的成長以及人類意念如何了解這個世界等主題。」
美國,The Journal of Psychohistory
「奧修是後20世紀間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之一,成千上萬的人們;不論年齡、國界,也不論任何宗教背景,都被他簡單直接的教導所啟發。」
Penguin Books
「奧修以現代與有趣的方法把菩提達摩帶入新時代感。幾乎400頁迷人且睿智的問與答、演講等等。革命性、新時代性,以及對上帝不恭敬的作風。」
美國,The Book Reader
「桀傲不遜、智慧、幽默、瘋狂,以及絕對清澈的洞見。」
美國,The Book Reader
「你不只是閱讀奧修的書,同時也在解放你自己。」
美國,The Book Reader
「奧修大師以一種簡單卻有深度的語言,指引我們如何從活在當下中學習永恆生命──『死亡』的藝術。」
法國,Livres Hebdo
「現在的宗教只剩下形式,佛陀強烈的訊息如今只剩下形式上的信仰,奧修透過自己的經驗達到了人類意識高峰的光芒。他無人可比的光芒穿入我們內心美麗的深處。」
日本,Boston Club
「奧修的語言輕鬆、刺激、反迷信,真的很新潮。」
Parmita,義大利佛教新聞
「一本非常棒的節錄奧修箴言,文圖並茂的收集冊。」
美國,Chicago Review Press
「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引用了耶穌、佛陀、馬哈維亞、老子、蘇非和古老禪師的資訊,以鮮活直接的方式闡述他們,宛如他們是現代人一般。」
德國,Die Zeit
「與甘地、尼魯赫、佛陀同列十大偉人之一,改變了印度的命運。」
印度,Sunday Mid-day
「他要我們只稱他Osho──奧修,因為『Osho』是一種治療的聲音,也提醒我們無限智慧與奧秘的海洋。
事實上,奧修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大師。就像甘地在印度有他的社區一樣,奧修在印度普納的社區仍然存在,每年吸引了十萬人們造訪。奧修在他59歳,1990年離開他的身體,但是他啟發愛、意識與喜悅的精神仍然吸引全球人們接近他。」
義大利,Vera
「奧修不是在傳播資訊,而是傳播思緒之外的真理,就像是人類除了意念之外最重要的活動一樣。」
英國,Bernard Levin, The Times
「視覺優美的刊物,高雅、精緻的編排;簡短的箴言鑲在滿滿的山巒、竹林與雲朵間。」
美國,The Book Reader
「奧修是當代偉大的精神導師之一,他是最清楚地講述能量擴展與成就人類意識的人。這本書鉅細靡遺的詳述能量。」
Gabriel Rosenstock, Comhar, Irish Book Review
「奧修有本事讓奧秘即刻地令人產生興趣也令人完全容易了解。」
加拿大,Meditation Magazine
「奧修是一位熟悉馬克思、恩格斯、人類心理學與東方奧秘傳統並且將他們貫穿徹底的現代人。真的,他用馬克思和馬斯洛夫,柏拉圖和海德格,佛洛伊德、貝克特和藍尼‧布魯斯,花花公子笑話、禪和蘇非故事對政治、宗教、心理學與性的正當性提出批判性的談話。」
美國,華盛頓郵報, James Gordon.
「無疑地,他是我所曾經聽過最具啟發、最精通文學且最有深度的演講者。他說的每一件他生命哲學中的事都帶著真理的迴響:一種新的經驗。」
英國,Jean Lyell, Vogue
「奧修從各種不同的資源摘選,編織出來的預言逸事俘獲了聽眾。」
印度,Sunday Mail
「奧修雖然死了,卻是一位活的大師。奧修的話非常卓越,如果他無法直接讓你經驗空無的神性,嗯…真不幸。奧修肯定還活在快速呼吸與強烈的震動中。」
美國,The Book Reader
「我所知道的大師中沒有人像他如此宇宙性的運作。」
德國,Esotera
「這是一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基礎著作之一。奧修的評論是真的獨特。」
義大利,Corriere d'Italie
「奧修的教導中貫穿著如金絲般活潑的幽默。」
英國,Vogue
「奧修的演講行雲如流水。並不是『什麼』而是『怎麼』迷住你。」
德國,Bunte
「曾經是傳統基督徒的我,對重新接近耶穌的可能性一直有一種喜悅與不安的感覺。懷疑與信任把我拉向兩個方向,最後我愛上了這位印度大師的話以及他對耶穌的觀點。」
Glenn Moyer, Yoga Journal,美國
「這一套五冊的禪宗系列,是奧修最精湛的演講。他談到戈奇福、史坦茵、毒品、赫胥黎,以及每一件太陽底下的事情。」
美國,The Book Reader
「在日本有許多他的著作。他特別之處在:敢於陳述以前禪師不敢觸及,與社會相關的主題。」
日本,Zen Bunka
「奧修以幽默與才華洋溢的雄辯傳遞他的理論,確實得意風發,諷刺的話語的確加強輕鬆的氣氛。」
德國,Der Spiegel
「這個人到底是誰?迷惑了這些年輕人,教他們擺脫所有來自政治、宗教與家庭的制約,也不需要任何信仰。
他對西方的知識就像他的東方知識一般的優秀。從佛陀到耶穌,赫拉克利圖斯到馬克思,印度神秘家諦洛巴到容格,禪到蘇非,瑜珈到譚崔,他提出了每一個教義的優點與弱點…
他不提供解決辦法,只是讓人們空間釋放生命中身、心、靈於法連結的瘋狂部分…
就像蘇格拉底一樣,奧修被認為腐蝕年輕人的道德觀。像所有真實的哲學家一樣,他推翻了那些只會製造不快樂、不喜悅的信仰系統。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的不解決問題,只是提供方法讓人們了解自己…
談論印度,我們通常不記得印度曾經是以靜心與內在旅成為優先的國家。奧修指出,這些從佛陀時代就有的品質不止屬於印度人,每一個當代的我們都有這個品質。」
Elle,義大利‧1997年
奧修保證,透過靜心,每一個人都能夠成佛。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覺醒、達到意識自己與生命的奧秘,不再因為尋找永恆的和平而受苦。這就是禪的教導,而且還不止於此。」
Vera,義大利
「相對比較新的兩種靜心技巧,越來越在團體與研討會中被用來練習。『動態靜心』與另一個抖動的靜心,有著很玄的名字叫『亢達里尼靜心』(跟亢達里尼瑜珈無關)。這些靜心創始於印度神秘學家,奧修。
Halsa,瑞典
「奧修所留給我們的是『左巴佛陀』的生活教導;如同左巴一樣的自由,也有著佛陀的覺知。顯然地,奧修融合著宗教科學、哲學、心理學和靜心的這杯雞尾酒符合了世紀的時代思潮。…奧修打破了社會禁忌,砲轟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受尊敬的政治家與宗教家像是甘地或泰瑞莎修女的形象。」
Facts ,瑞士雜誌
「這一代的人們承認奧修是我們國家的偉人之一。在印度獨立的第五十年紀念日,這本選集的出版象徵著對印度獨立的禮讚。奧修給了這個國家心靈遺產。」
Mid-Day,孟買
「他支持宗教性但不是宗教,他是富有人的大師,因為他們在滿足需求之後就能進入靜心。」
Times of India
「對那些認為奧修是ㄧ位大師,他們必須成為他的跟隨者的人來說,這裡有個壞消息:奴隸性,這個大部分其他的大師一直在餵食其『門徒』的主要食物,不是奧修所倡導的。奧修不要教派,他認為只有靜心冥想與自我修行才能夠真正帶引你超越膚淺與自我毀滅的情況。」
The Asian Age,倫敦
「要用幾個字來評論一個擁有滿滿書架著作且在全球賣出了大約一千五百萬冊書籍的人實在不容易。或許,奧修主要的觀念認為完美的人類是結合著希臘左八的世俗與佛陀超越的靈性。」
L.A. Times
「他的談話在流暢的言語中展現了偉大的力量;他的演講風格沒有煽動群眾的意圖,他所說的內容不使用演講術語,也不賣弄文學,他是我所聽過最出眾的演說家之一…。」
Bernard Levin, The Times, London<BR>
「他是一位擺脫傳統負擔的大師,一位涵蓋海德格、沙特的成道者,他也支持工業技術、資本主義與性…」
他是一位卓越非凡的演講家…。一次,在他演講的尾聲,描述著一滴露珠從蓮花葉滑落入河流,讓河流帶著它回歸大海。結實的讓每一個聽講的人在早晨的十點鐘進入阿爾法波的狀態中。」
Francis Fitzgerald (Pulitzer prizewinner), The New Yorker
「以獨特的風格談論各種意識形態與傳統宗教,奧修的教導是不妥協、徹底、反理論、順性。他邀請個體性從所有的社會制約中解放出來,唯一的戒律是:敞開、真誠、享受生命與愛自己。」
The Sunday Times: '1000 Mak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這個人俘獲了西方的精英份子,沒有人會像他一樣這麼做。」
德國,Suddeutsche Zeitung
「奧修把東方靈性上的智慧改變以順應西方人的新奇方式教導他們。這或許說明了他的書籍為什麼可以成功的登上非小說類的十大最佳暢銷排行榜的原因。」
La Republicca,義大利
「任何一個真心關懷人類幸福與進化的人都一定要看他談論人權的書籍。任何人只要讀了他的書就會了解為什麼這麼多政府不允許他進入他們的國度。他所說的都是真實的,而這是政府所不願意人們聽到的。如果奧修的訊息被傳播出去,這個世界將不再有國界,高級份子與政客也會失去他們的權利。生命、愛與歡笑的慶祝將會成為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美國,New Frontier
「奧修的生平故事風靡了讀者這是一本開始的好書。」
印度,The Book Review
「想像有一個世界,生命是有趣的,遊戲代替了工作,人們被鼓勵探索創造性的自我表達;喜悅與歡笑是這個世界的標準,生活是全然的慶祝,愛是最高的理想。想像奧修的世界…」
英國,Spirit Magazine
「在寧靜與靈性的空間,找回自己…在萊克星頓大道570街(570 Lexington Avenue) 佔地3,500平方呎的空間裡,映照著奧修的精神;他教導人們靜心與禪…」
New York Times
「我所聽到最響亮、清楚的事實是:奧修是稀有的神秘家。男女平等主義者。
靈性總是與男人有關;女人被視為奉獻者,男人被視為尋道者的這些觀念,被奧修完全推翻。他知道不只身、心需要解放,還有靈魂。」
Farzana Versey, The Sunday Observer,1996年1月號
「10位改變印度命運的人之一。奧修:致力於讓未來世代的人類,從宗教與順從的束縛中解放。他是一個公開指責所有宗教,有深度靈性的人。」
Khushwant Singh, Mid-day,1991年1月號
「有些人說那裡是成道大師的『佛境』。有些人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心靈單身俱樂部。有一點是確定的:奧修國際社區於大約25年前由奧修創立,他是一位富爭議性的大師,他的社區並非一般典型的印度精舍;而是一個新時代的仙境,每天吸引了上千的旅客,這個社區是一個自修的個人成長聚集地,提供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各式課程與工作坊,範圍擴及組織性的發展到譚崔的性。如果你對這些課程不感興趣,你也可以花幾天的時間輕鬆愉快的享受游泳池、三溫暖與SPA,以及俱樂部靜心小館中的各項活動。」
By Anne Cushman and Jerry Jones, Yoga Journal,1998年6月號
「奧修社區創立與1974年,宣稱全球最大的靜心與心靈成長中心。它吸引了超過3%造訪印度的外國旅客,超越了造訪泰姬馬哈陵的旅客人數,也是這個國家最多人造訪的地方。
在慶祝奧修圓寂後第七年的一月份,創下了造訪人數的最高紀錄。奧修的跟隨者堅稱奧修只是『離開他的身體』。在他的墓碑上刻著『奧修:不生不死,只是在1931年12月11日到1990年1月19日拜訪這個星球。』
對一個從不曾誕生的人而言,他的確在這個世界上製造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衝擊。」
Emma Levine, Asia Magazine
「奧修國際社區是一處心靈的公園,世界上最大的靜心社區。」
「每年有數千人造訪這個華麗的社區…。很舒適的人間天堂,你可以待在那裡一段時間,附近有便宜的旅館,靜心村有很好的食物,免費的靜心…」
. 「真的像是童話故事裡的氣氛。是一個與自己情緒、身體、心靈需求相會的天堂。我建議每一個人都去造訪幾天,漫步在這充滿友善的美麗花園。」
Elle,荷蘭
「越來越多所謂的靜心造訪者來到此。有律師、醫生、老師、警察人員與家庭主婦。有些是門徒,大部分不是門徒。他們全都因為新社區所提供的活動而受吸引。綜合心靈與假期的旅程,會使你經驗到如何平衡你的靈魂。」
德國,Bild am Sonntag
「普那的社區是印度最吸引旅客的地方,其次才是泰姬馬哈陵。」
德國,Brigitte
「他們建造了金字塔和精緻的禪園。每天有成千的人們從歐洲、美洲、澳洲與亞洲進入這個大門。」
美國,華爾街日報
「奧修國際社區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潺潺流水的街道,彎曲的道路以及靜心最理想安靜隱密的角落。它想要創造出自給自足的生態體系的企圖心令人欽佩。還有,對外國人而言,它可能是印度境內,唯一打開水龍頭就能夠喝到安全水質的社區…」
美國旅遊雜誌,Conde Nast Traveler